別名
型,發病死亡,發病率為90%~100%,死亡率為95%~100%;
傳染性
1~3月齡的幼兔多呈慢性型,發病率和死亡率為50%~80%;哺
流行季節
春動季節是該病病發最流行季節
發病部位
一般在尾部和胸部易發生獺兔拉稀癥狀
根據癥狀本病可分為最急性型、急性理和慢性型三種。
1.最急性型 多發生于流行初期,病兔常無任何前兆或稍有呆滯而突然死亡。死亡前表現出短暫的興奮,死亡后多四肢僵直,頭頸后仰;少數病例鼻孔流血,肛門松弛,周圍被毛有少量淡黃色膠樣物,糞球外附有淡黃色膠樣物。
2.急性型 病兔表現為食欲減退,精神萎頓,體溫升至41℃以上,口渴,迅速消瘦,病程12~48小時。死亡前表現為短時間的突然興奮,全身顫抖,最后慘叫死亡;少數病例鼻孔流血,肛門和糞球有淡黃色粘膠樣附著物。
3.慢性型 多發于3月齡的幼兔。病兔體溫升高至41℃以上,食欲減退,精神萎頓,被毛松亂,渴感顯著,短時間嚴重消瘦,少數病兔可逐漸康復。
獺兔拉稀預防
本病經治療后效果極差,抗生素、磺胺類藥物僅防止并發癥。抗血清對早期病兔的體溫下降有一定作用。每千克體重肌肉注抗血清1~2毫升,連續2~3次,預后良好。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采取嚴格的檢疫和獸醫衛生措施,每年春、秋季可用兔瘟疫苗預防注射,可完全控制本病的流行。